致敬!战火中的中国科学家

科学没有国界,

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今天

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一位位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

与祖国共赴危难。

他们或研发武器装备,

或从事战时保障,

或奋力救死扶伤,

在破碎的山河之上,

为挽救民族危亡

付出自己宝贵的科学智慧。

今天,

一起走近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科学家!

严济慈:虽一介书生,也要为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

严济慈正在法国巴黎参加国际文化合作会议,

他在会上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呼吁国际社会阻止日寇妄图轰炸北平的暴行。

致敬!战火中的中国科学家

严济慈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

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

不管战争要持续多久,

情况多么险恶,

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

我将和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

我虽一介书生,

不能到前方出力,

但我要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

为神圣的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从香港绕道到达昆明,

他将办公地点选在了

昆明北郊黑龙潭的一座破庙,

他说,侵略者破坏了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

使得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致敬!战火中的中国科学家

抗战期间,严济慈一家在昆明郊外黑龙潭的住所

由于战时大后方非常缺乏

和需要军用通讯工具和医疗器械,

严济慈带领一众科研人员开始动手研制

压电水晶振荡器、显微镜和各种光学仪器。

此后

严济慈等先后提供了

各种厚度的优质水晶振荡片1000余片;

为驻昆明的美军和驻印度的盟国英国皇家空军

解决了几片急需的水晶振荡片。

这些震荡片对于无线发报机稳定波频起了很大作用,

极大改善了战时我国的电信技术。

致敬!战火中的中国科学家

北平东皇城根42号,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合影,右二为严济慈。

同时他们制造出了

300多套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

500架放大倍数为1400倍的显微镜,

200架水平经纬仪,

50套缩微胶片放大器,

供给抗战部队、学校、医院等。

茅以升:破“八十一难”建大桥

钱塘江大桥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

和主持建造的较大的近代化公路两用桥,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

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

致敬!战火中的中国科学家

茅以升

当时,无论从民用还是国防角度看,

钱塘江都需要一座桥梁连通南北。

然而钱塘江水势湍急,

江底地质条件复杂,

桥梁建筑十分不易,

杭州民谚以“钱塘江造桥”喻指不可能的事。

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

受邀赴杭州兴建钱塘江大桥。

在此之前,

几乎所有此类桥梁,

均由外国人一手包办,

因为中国人缺技术。

致敬!战火中的中国科学家

1937年5月1日,茅以升发表在《大美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 & Mercury)上介绍钱塘江大桥的文章。

1935年4月6日,

大桥正式开工兴建,

但不久便迭遭各种困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建桥更是难上加难。

工程虽难,人心却齐。

工人们头顶飞机轰炸,

夜以继日地赶工,

终于建成了这座全长1453米,

双层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梁桥。

中国人无法设计、

建造现代化大桥已成历史!

上一篇:“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习近平总 下一篇:CBA专职裁判制度在探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