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发展体育保险 助力体育产业化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和

  面向未来,保险行业要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结合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尤其是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王和:发展体育保险 助力体育产业化

  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得到高度重视,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同步推进,并实现从“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的进化。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将扮演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的角色。日前,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领域的商业保险,积极开发专属保险产品。但客观讲,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同时,体育风险管理需求巨大,与此同时,体育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面向未来,需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特别是要通过制度、技术和模式创新,发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的体育保险。

  一、我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保险几乎是空白状态,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举国体制”,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决定了竞技体育的风险,包括运动员伤、残、病均是由政府负责。但客观上看,国家能够用于运动员伤病等方面的资源相对有限,难以解决运动员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如在 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上,运动员刘翔发生了跟腱断裂事件,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统一安排的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最终核定的赔偿金额仅为6000元。此外,业余体育,包括学校体育领域,由于缺乏风险意识,且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导致客观上缺乏对体育保险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后,保险业开始以赞助的方式参与体育事业,如早年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对国家队参加国际赛事活动过程的风险提供赞助性质的保险服务。

  1998年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美国友好运动会上不幸摔伤,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触发了人们的体育风险意识,而友好运动会为每个参赛队员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高额医疗保险为桑兰的治疗和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更让人们认识到体育保险的必要性。之后,我国相关部门开始了运动员风险保障制度建设的研究,出台了相关标准。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推出了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覆盖范围到省级运动员一级。同时,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也启动了运动员保险的相关工作,以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的方式,为运动员提供风险保障。

  但就体育风险保障而言,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一是保障覆盖面较低,只有少数国家和省级优秀运动员能够得到保障,其他大多数运动员则缺乏保障;二是保障的程度较低,大多数只是提供意外伤害保险,且保障的额度有限,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员职业保险。三是只是针对运动员的保障,但体育场馆、设施和赛事基本没有相应的保险保障。四是业余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保险基本属于空白,由于缺乏体育风险保障机制,不少学校担心可能面临的体育伤害风险和责任,往往不愿意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尤其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体育活动。五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供,群众性体育活动方兴未艾,也包括一些相对高风险的特殊体育项目,如攀岩、潜水、赛车、冰雪和跳伞等,也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涉足的领域,而相应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却几乎是空白。

  随着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体育市场的发展则进一步催生了体育保险,一方面是随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市场化的运行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各种俱乐部的出现,客观上培育了对体育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推动了业务体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化的体育场馆不断涌现,社会化的体育赛事如雨后春笋,极大地激发了体育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行业也开始重视体育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此同时,我国出现了专业体育保险经纪公司,一些保险公司成立了专门团队研究开发体育保险产品。我国的体育保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跆拳道保险”、“游泳场馆综合保险”、“马拉松运动专项保险”、“登山及户外运动专项保险”、“业余足球运动专项保险”和“老年人体育健身专项保险”等一批保险产品,特别是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和冬奥会在我国的举办,我国保险业开始进军体育保险的高端领域,中国人保为三大赛事提供了国际水平的体育赛事保险,得到了国际奥组委等机构的高度肯定,同时,也为我国体育保险的高水平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上一篇:常州:慢病人群上起了“体育课” 下一篇:本土体育品牌面临需求端的巨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