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动农产品热卖

  ■消费提醒

  购买“扶贫年货”须防这些“坑”

  购买“扶贫年货”既买到新鲜有品质的农副产品,又能帮到贫困地区的家民,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也要提醒一些陷阱:

  警惕农产品“卖惨式营销”

  近年来,网上“卖惨式营销”频频出现在农产品销售中,似乎每个苹果、橙子、红枣等销售都需要一位“卖惨大爷”、“卖惨大娘”,才能卖得好;去年网上“26元甩卖4500斤脐橙”事件,被质疑是一场“卖惨式营销”,更是迎来大家对“卖惨式营销”的吐槽高潮。

  记者在年货市场上采访发现,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与推广,农产品销路问题逐渐得到有效解决。而且正规途径开展的产业扶贫,不会拿“卖惨”做文章,涉及的农产品一般都在弱化贫困形象,进而突出、挖掘农产品自身的优势、品质。

  记者走访看到,无论在电商,还是线下的年货农产品销售、介绍中,“可怜大爷大妈”形象基本不存在。所以建议消费者,更应关注产品本身的品质与安全,而不是为“可怜”盲目买单,对待不实的“卖惨营销”,消费者保持理性之外,监管也应出手规范,对使出这种招数的商家予以重罚,净化市场风气,鼓励良性竞争。

  无节制的“卖惨营销”,还会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伤害,侵犯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环境。之前就曾出现过,好心买“滞销”农产品,结果收到残次品的案例。

  “直播带货”避免入坑

  新年将至,中消协发布2019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指出“直播带货”的消费问题频现。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直播带货”尤其是“网红带货”成为了电商新风口。有数据显示,“天猫双11淘宝直播”成为了不少品牌的一大增长点,超过50%的商家都通过直播获得了销量上的增长,“双11”开场8小时55分,淘宝直播引导成交已破100亿元。

  但是,快速发展之下,“直播带货”中的产品质量、售后问题,“主播”虚假宣传问题,平台数据造假问题等,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消费体验,也损害了商户的利益,诸多“直播带货”造成的“两头坑”事件频频引发舆论争议。

  针对这一现象,中消协建议,首先,平台既要完善诚信评价机制、提高准入标准,以做好自律;也要引导、敦促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他律。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快“直播带货”法治化监管建设力度,提高直播带货违法成本,增强监管震慑力。对于出现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带货”行为,应依法从严查处。

  还应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与监督权,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多方协同共治,引导“直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叶丹 葛政涵 郑洁琳

上一篇:网红经济受市场关注 苏宁易购将发力直播带货板 下一篇:广东消费场景已转变 进入直播带货“新消费时代”